查询时请注意选择相应的产品编号
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之年50年 | |||
---|---|---|---|
      
这种协作精神到今天依然是金光闪闪的随着计算技术的日益复杂,大协作才干干大事”张效祥认为。无论是研发还是生产,都需要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通力合作。即使产品进入市场后,也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齐心协力。这一思想不只对解决当前我国计算机事业面临的严重挑战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其重要性甚至超出了计算技术领域自身,有更广泛的借鉴价值。张效祥说。
缅怀过去的半个世纪时发现,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之年50年后。纪念”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在历史的剪影里,有太多将自己宝贵的岁月完全交给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优秀人才,有太多与“第一”相关联的事件。此时,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名言或许会为我提供最好的旨圭,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认清现在驾驭未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对于不同的人生,50年的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对有些人来说,50年或者100年在倏忽之间就会流去,而人事和环境依然如故。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回想起50年前的往事,会有沧海桑田般的隔世之感。张效祥无疑属于后者。
38岁的随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参与“计算技术发展之道路”国际会议。那是国派出参与计算机国际会议的第一个代表团。当时,50年前。中国的计算机领域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而今,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亲眼见证了计算机在中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88岁高龄的张效祥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初创时期的全国大协作原则”仍记忆犹新。1956年,回忆往事。国家在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当时,国内懂计算机的人很少。国计算机领域的拓荒者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分散单干是办不成大事的必需全国同心协力。1956年8月25日成立由华罗庚任主任委员的中科院计算所准备委员会后,筹委会就按照“先集中,后分散”组建原则,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计算所集中了当时二机部、总参三部、高教部和国防部五院等来自全国的科技力量。
计算所参加'攻坚战’人员根本就没考虑自己是哪个单位的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个时候。就是造出中国自己的计算机。说到这点,张效祥至今还感慨万千。正是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国不但迅速建成了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计算所,还研制出了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和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张效祥就是104机研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
上一篇:广州制定吸引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 下一篇:主导作用不只同样要体现在科技投入 |
---|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xy/left.htm